大英博物馆日记(外二种)

大英博物馆日记(外二种)
内容简介:

陈平原自称“不是文学家,也不是旅行家,只是喜欢旅游的读书人,偶尔写点游记”,正在“立此存照”,是以学者的眼光,“阅读欧洲”并撰写随笔。而《大英博物馆日记(外二种)》的最大特色在于,努力打破博物馆的封闭性,引入另外两个参照系——作为游览者的陈平原,不仅与博物馆里的万千展品对话,还与此前诸多描述这座博物馆的先贤,以及当代中国的日常生活对话。虽写伦敦,但处处关怀的是中国。除此之外,另加“克里特岛”、“欧游散记”两辑,希望丰富“欧游”的视野与维度。

作者简介:
下载地址:
下载大英博物馆日记(外二种)
标签: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dushupai.com/book-content-15555.html(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)
最新评论: 更多
  • 翡翠樱
    2017-08-19
    似游记而非游记,语言平实,将所见所思娓娓道来,清丽有趣。不过其中有几篇提及古书之作,看得半懂不懂,想来也是读者学识不够所致
  • 神的孩子
    2018-01-05
    以日记形式记录了作者参观大英博物馆的顺序及收获,所见所闻,就连时间线都描述的非常清晰。每篇日记后还有附加的资料补充。
  • CLEMENT
    2023-05-03
    还是值得阅读的,但属于一般资料性读物。
最新书摘: 更多
  • 赤羽
    2023-10-04
    引起我关注的,依然是“中国问题”。首先是“艺术家眼中的中国”,即1840年日本著名画家葛饰北斋(1760一1849)绘制的中国地图。此君虽也参考了不少图志,但因无法实地考察,只能凭借想象,绘制了这幅山川具形、色彩艳丽的地图。既是浮世绘,又有地图的功能,如此妙制,类似江户时代若干东海道绘图。至于那天在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里见识的前卫作品——那幅以重要人物名字为站点组成的“地铁图”,则又是另一番景象,更接近一种思想史或文化史的“图解”。绘制此中国地图时,北斋年已八旬,署画狂老人;雕刻者则为江川仙太郎。有趣的是,在这幅五彩斑斓的地图上,有潮州,而没有清代中期便已迅速媚起的汕头。欣赏这明显不合史实与比例的地图,作为潮州人,我很得意。另一幅是作于1871年的云南大理地图。也是彩色,四围群山同样出于国画笔法,很精细,且注明各山名称。中间的平地和城垣,包括四门洞开的大理城,还有城中的紫金城、大仓、参署和药局等,可就只好辅以文字说明了。城外部分,标明各地军营位置,此举隐约透露,该图的制作包含军事目的。略加辨析,不难发现,此图确实大有来头。那是1872年6月,占据大理的回民义军领袖杜文秀派使者从印度辗转来到伦敦,恭请维多利亚女皇出兵,帮助他们攻取京师,推翻清廷。此前,杜文秀等人已经进行了17年反抗清廷的斗争。献上这张地图和东南西北四角的石头和泥土,是象征性地将其“国家”献给了女皇。女皇谢绝了出兵的请求,但派人陪使者在伦敦游览,并支付了好几天的旅馆费。为这地图配画者,显然不熟悉中国的情况:题为《请拿走我们的国家》(PleaseTake Our Country),而跪献地图者,则更像是十字军战士。自古以来,地图便有明显的政治、军事功能。记得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曾报道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初年绘制的《地形图》,说那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地形图;同是在马王堆,还出土了《驻军图》。至于学文学的,...
  • 金剛怒目
    2012-06-14
    可还有另一种阅读思路——追究为什么某部名著、某种思想、某一技法不被那时的中国人所接受。
猜你喜欢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