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识

意识
内容简介:

★《纽约时报》畅销书!

★ 肖恩·卡罗尔、迈克斯·泰格马克、克里斯托夫·科赫、亚当·格兰特、丹尼尔·戈尔曼、加 文·德·贝克尔等各领域知名学者联袂推荐!

★ 大开眼界的意识探秘之旅,发人深省的自我寻求之行。

意识是什么?它如何产生,又为何而存在?

我们对自己身处世界的体验已经习以为常,但意识的存在本身其实提出了深刻的问题:为什么宇宙中的某一团物质会拥有意识?我们要怎么思考这个问题?我们为什么要思考这个问题?

在这本通俗易懂的书中,安娜卡·哈里斯带领我们了解意识不断发展的定义、对它的哲学讨论和相关的科学发现,探讨我们对意识的有限理解。我们要想理解意识,就必须知道如何去定义它,以及在当前的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,谁或者什么能够拥有它。

《意识》对意识的解释,是我见过的当中最清晰、最令人信服的。如果你也曾好奇为什么自己能够好奇,那么书中将会有一些奇妙的见解在等待着你。——亚当·格兰特(Adam Grant),组织行为学家,沃顿商学院教授,《离经叛道》《另一种选择》作者

这是一部科学思考意识的指南,打破了我们关于心智、自我和当下的假设。——丹尼尔·戈尔曼(Daniel Goleman),心理学家,情商之父,《情商》作者

人工智能对人造心智的追求,已经将意识之谜变成带有最后期限的哲学问题。这部杰作以精准、严密而又清晰的笔触处理有关意识的争议,风格平易有魅力,但又不失深度。——迈克斯·泰格马克(Max Tegmark),人工智能科学家,麻省理工学院教授,《生命3.0》作者

这《意识》蕴藏着疯狂的想法——但在你读毕离开之时,你会明白揭开意识如何运作的尝试背后,都有着怎样的冲突与风险。——肖恩·卡罗尔(Sean Carroll),理论物理学家,加州理工学院教授,《大图景》作者

这《意识》引人入胜,真正阐明了意识的恒久之谜。哈里斯让这段旅途直接、清晰而有趣,最重要的是,哪怕像我这种从来不去思考这类复杂问题的人,也能够轻松理解。——加文·德·贝克尔(Gavin de Becker),危险预测专家,《恐惧给你的礼物》作者

这《意识》是为一个一直以来科学都在努力解决的基本谜团献上的美妙介绍。——克里斯托夫·科赫(Christof Koch),神经科学家,《意识探秘》作者

安娜卡·哈里斯(Annaka Harris),美国科普作家,专注于神经科学和物理学。她是儿童读物《我想知道》(I Wonder)的作者,并与苏珊·凯瑟·葛凌兰(Susan Kaiser Greenland)合作出版了《正念游戏活动卡》(Mindful Games Activity Cards)。她也是“内在小孩”(Inner Kids)组织的一名志愿正念老师,以及非营利科学教育集团Project Reason的联合创始人。其丈夫是大名鼎鼎的哲学家、神经科学家山姆·哈里斯(Sam Harris)。

个人网站:https://annakaharris.com/。

作者简介:
下载地址:
下载意识
标签: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dushupai.com/book-content-51652.html(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)
最新评论: 更多
  • 陆钓雪de飘飘
    2024-01-07
    暂且不论量子力学的烧脑本质,我们还是回到相对简单的问题,即人类对当下的体验。不论时间的真正本质是什么,我们都知道,意识体验不能准确呈现世上每个事件的顺序。我们已经看到,大脑会通过不同步骤整合感官接收器在不同时刻接收的信息,并将它们包装成紧凑的、当下的整体传给我们。但我们依然想知道意识体验本身与时间是什么关系。通过冥想等注意力训练仔细关注自己在每一瞬的体验,或只是大体上思索个人体验的神秘感,都会得到许多与时间相关的有趣问题:意识的一瞬是多长时间?意识是连续平滑的,还是闪烁零散的(我们如何发现二者的区别)?当下是什么,是幻觉吗?时间本身是幻觉吗?这些与意识有关的问题不仅重要(尤其是现在,科学家和哲学家进入了超级智能机器时代),本身也十分有趣、引人思考。从现有观点看我们似乎不太可能真正理解意识本质
  • 陈美芳˙Ꙫ˙
    2024-01-02
    作为一本科普tag的小书,论点不清晰,语言不通俗易懂,结构缺乏逻辑,并没有回答好作者自己提出的问题呀。
  • 谷谷哒。
    2024-01-01
    对“意识”这一人类体验的哲学探讨,“意识可以在没有思维的状态下存在,如同一棵树,深深扎根在我们内部”,这样的意识结构对认识人类行为的无序性很有启发。不过归根究底,就跟《第二自然》的探讨给人的感觉一样,这类对于意识问题的纯粹讨论,总是跟各种学科(比如这本书里涉及到了神经科学、物理学、复杂科学、心理学……)缠绕在一起,但始终有种大杂烩的味道,读完很容易有一种玄虚感。
最新书摘: 更多
  • 闻夕felicity
    2023-12-29
    赛思将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的体验称为“受控的幻觉”(controlled hallucination)。他说大脑是一台“预测引擎”,还说“我们感知到的是它对世上发生之事的最佳预测”。他认为,我们可以说是“因为预测自己而存在”。“割裂脑
  • 闻夕felicity
    2023-12-29
    1909年,生物学家雅各布·冯·于克斯库尔(Jakob von Uexküll)采用了一个很棒的词—主体世界(umwelt)来描述任意动物根据自己的感官应对环境时所获得的体验。蝙蝠有一种主体世界,蜜蜂则体验着另一种,人的又是一种,而使用BrainPort之类技术的人再是一种。
  • 闻夕felicity
    2023-12-29
    此外还有一些细菌感染引起人类行为变化的案例,科学家仍在寻找感染与人类心理障碍之间的关联。比如,链球菌进化出了一套防御机制,可以使自己在某段时期成功逃过儿童的免疫系统。链球菌的细胞壁上有特殊分子,能够使免疫系统无法区分它们与儿童心脏、关节、皮肤和脑等器官组织的区别。之后,免疫系统终于发现链球菌是异物并发动攻击,但此时它可能会误伤身体内的健康组织。根据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(NIMH)的研究,在此过程中,“一些由免疫交叉反应产生的‘反脑’抗体[可能]会攻击脑部,造成强迫、痉挛等神经精神病学症状,统称为‘熊猫病’ (PANDAS, Pediatric Autoimmune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Streptococcal infections,即伴有链球菌感染的小儿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) ”。这里宿主的行为与寄生虫的目的并不一致,链球菌感染造成的现象呈现出“无意图”的效果。但前述两类案例都揭露了意识体验的实质,“我”是个人欲望与行动之源的观点由此崩塌。
猜你喜欢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