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前期军事制度研究

明前期军事制度研究
内容简介:

《明前期军事制度研究》研究明代前期(1351年元末战争爆发至1449年土木之变)军事制度诞生、演变的历史。分草创、演变、稳定三个阶段观察军事机构体系,由此探讨兵权分配、行伍组织、身份管理,即各类人员在体系中行使权力、利用关系、维护权利的历史。《明前期军事制度研究》结论是,在明前期这个特殊历史单元中,军事制度的四个层面源于不同时代的传统,其基本特征与历史走向,受制于貌似不合历史潮流与时代需求的、生发于明代建国历程中的“近现代”传统。

李新峰,1987—199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,获历史学博士学位,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,曾为哈佛燕京学社、历史语言研究所、浙江大学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。专修明史、历史地理,著有《纪事录笺证》,发表论文三十余篇。

作者简介:
下载地址:
下载明前期军事制度研究
标签: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dushupai.com/book-content-51804.html(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)
最新评论: 更多
  • 方闻
    2018-01-10
    作者在本书中从生成年代出发多方考辨材料,认真梳理了前人的研究成果,在明前期军事机构、人事、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。也正因为如此,李先生的突破多呈点状分布,虽然有最后的总结,但并不能将全书统合起来,使得论述中充满了辨析与推断,可读性较差。
  • 觉今非又昨非
    2019-09-05
    此书用功深,考事密。机构沿革、集团分析俱佳,又考从三品官俸偏低一节予人印象颇深。后记云将告别,甚感可惜,军事史本已乏人。
  • 张名振
    2018-11-28
    18年国庆读的,非常严谨复杂的考证,书后部分卫所军户相关几乎是硬着头皮读完的,结果就是读完没什么收获,纯粹是我自己的问题。
最新书摘: 更多
  • pretendor
    2024-01-07
    从元末战乱爆发,到朱元璋称帝,只有短短的十六年。朱元璋所部红军,本属后起之辈,渡江之后即据有建康这个大都会,得到江北龙凤政权的遮护,在天完红军和张士诚势力之间抢得了人力物力丰盈的浙东,一举成为南方举足轻重的军阀。对陈友凉的战争,虽有兵临城下之窘、鄱阳湖血战之险,都获得全胜。对张士诚的战争,更是稳扎稳打,完整接收了全国人口经济重心的浙西地区。在这个过程中,出身于淮西草莽的红军,纯以自身武力定生死,未曾遭遇严重挫折,未与其他割据势力或官僚士大夫阶层有过全方位的妥协、合作。朱元璋称帝之后,恰逢北方军阀混战,明军北伐中原,突袭大都,两败扩廓帖木儿,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实现了汉地的统一。这个速胜的过程,非同样“以武功得天下”的刘邦、李世民,努尔哈赤祖孙三代等所可比拟。明朝以驱逐外族统治、恢复中华为自身合法性的重要来源,“法体汉唐”,本应与蒙元制度划清界限。但是明初的王朝正统观念,与华夷之辨并存。朱元璋等来自社会下层的建国君臣,对元朝始终抱有朴素的感情,对北元特对等敌国态度,甚至崇敬为元朝献身的福寿、余阙,赞赏明朝的第一劲敌扩廓帖木儿,送还被俘的北元大子等等。在南方的军阀混战中,朱元璋与元军没有结下深仇大恨,相反,倒是对曾经威胁到自身生存的强敌陈友谅深恶痛绝,对不忘张士诚仁政的江南人民耿耿于怀,号称天下取自群雄而非攘夺元朝。更加重要的是,龙凤政权以反元复宋为号召,明朝则需要掩盖出身龙凤这一事实,自然以承续正统为己任,淡化恢复中华的口号。这一切,使得明初君臣对元朝名恨实容,并未刻意排斥元朝遗留的制度体系。明朝纯倚武力建国,既无所凭借,又少挫速胜。其政权建设事出仓促,也没有经历一个长期的锻造、改进过程,明初君臣其实缺乏建设政府、管理国家的经验积累和知识水平。江南红军按龙凤政权体制建立行省,乃至后来称王建国,无不间接、直接地模仿元朝的地方、中央体制。浙东文士集团虽然...
  • pretendor
    2024-01-07
    洪武时期,明朝厉行军屯,正军内部出现了屯田军与守城军的分化。屯田军平时专营农务,选派与管理皆在卫所之内,战时仍可编伍出征。永乐以后,随着常备军的建立,专任屯田之差的屯田军,终于与专任轮班,操练等差的“兵”区别开来。明朝为确保兵员充足可用,开始在正军之外的舍人余中派发“兵”役,乃至在军人之外的民人中以优厚条件招募“兵”。明初,简单地称武官子弟为舍人,军人子弟为余丁,可统称“军官军人余丁”。卫所军户繁衍数代而不分户,军与官身份可能更改,遂至军官户下在舍人之外存在余丁。至正统时期,官方在沿用舍人、余丁概念同时,开始使用舍余一词,以应对官军户下有众多舍人、余丁的新局面。明代中期,关乎舍人的制度条文往往难明界限,而舍余可泛指所有舍人和余丁,也可专指应袭舍人之外的舍人、军官户下的所有人丁、军官户下的余丁。军人的具体身份,已较明初复杂得多,但明朝在条例、公文中所用,仍不出明初的“舍”与“余”。
  • pretendor
    2024-01-07
    一、军的来源关于明代卫所军的来源,自清修《明史》以来,多将三种来源与垛集结合起来,称明代军士有从征、归附、谪发、垛集等四个来源,至今多见于各种教科书之类。这四种来源,究竟是从外部概括区分了明朝扩充军伍的一些措施,还是严格意义的区分军人身份来历的官方用语呢?在明代前期,它们的实施,是否存在先后、主次的差异呢?
猜你喜欢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