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可以生气,但不要越想越气

- 书名:你可以生气,但不要越想越气
- 作者: 水岛广子
- 格式:AZW3,EPUB,MOBI
- 时间:2024-08-01
- 评分:
- ISBN:9787541162015
内容简介:
很多人都在寻找不生气的方法,比如压抑忍耐、积极乐观等。可是《你可以生气,但不要越想越气》作者却告诉我们:那些都不是从本质上解决问题的方法,因为,“情绪化”并不是情绪的错,而是想法的错!
作为人际关系疗法(IPT)专家,作者认为,负面情绪本身并没有对错,它只是传递了心理的讯息,提醒我们寻求援助或保 护自己。其实,让愤怒不断膨胀的,是我们的“情绪化思考”——这种思考,基于我们内心的“受害者心态”,以及因自我肯定感低不足而过分追求“正确”的执念。
《你可以生气,但不要越想越气》旨在从本质层面解决情绪化的困扰。作者解析了生活中那些“让人生气的小事”,让读者看清“情绪化思考”的来龙去脉,也让读者明白在那样的情境下究竟该如何表达、如何沟通。除了解析“情绪化思考”的问题之外,作者还教我们如何养成避免情绪思考的7个习惯,以及当生活中遇到“易燃易爆”的人时该如何应对。
虽然是一本情绪管理书,但《你可以生气,但不要越想越气》所谈论的并不仅仅是情绪的话题。作者从更深层次探讨了受害者心态、自我价值感低下、边界感匮乏、不知如何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正当权益等问题,这些问题解决了,情绪问题也自然迎刃而解。读完这《你可以生气,但不要越想越气》,不仅能够明白如何善用情绪、拥有平和的幸福,还能撬动人生更大的、本质的改变。
作者简介:
下载地址:
标签: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dushupai.com/book-content-61010.html(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)
- 上一篇: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?
- 下一篇: 好好休息才是正经事啊
最新评论:
更多
-
拾柒叶2022-02-24发生情绪冲突时,不要纠结谁对谁错,承认自己受伤,放弃“受害者心理”。只关注自己的领域,对方的无礼行为属于对方领域。
-
Babylon2022-02-22本来期待通过这本书了解人际关系疗法(IPT),但是这本书并没有介绍完整的理论体系,只是针对一些案例情况提供一些应对方法。这些方法既没有理论或数据支撑,也没有和其他的心理学理论和认知行为疗法有很大的差异,反而像是从其他理论和疗法中抽取了“情绪”相关的段落拼凑起来,把“情绪”的重要性夸张化,只处理了表层的行为,而没有对其中的心理深层根源分析和解决。其实这本书提及的问题,都可以用人本主义的自我接受和课题分离去解决,推荐有兴趣的朋友去阅读《被讨厌的勇气》一书。另外,本书中举的案例,常常说男性怎么怎么样,女性怎么怎么样,充满性别偏见和性别歧视。案例的同质性也很高。
-
爱吃笋干的小华2022-02-14教你如何更平静地忍让/日本书里真的很容易出现乱扔袜子的老公和不善言表的老婆/媚男媚强媚老板
最新书摘:
更多
-
大约在冬季2022-12-25前文谈到,以“我”为主语提建议,更易于保护彼此的“领域”。如果将这个方法延伸出去,养成从“我”出发看问题的习惯,那么就可以有效避免“情绪激动”。例如,当别人对自己恶言恶语的时候,想着“(我受伤了”,会比想着他看不起我”更容易走出负面情绪。虽然前文讲到“遇到麻烦时。与其把自己看成受害着,不如把问题看成是对方的”,但是对于“初始情绪”而言,从“我”出发,实实在在地把它看作是自己“领域”的问题,效果会更好。养成从“我”出发看问题的习惯之后,就可以很轻松地区分“受伤”和“受害者心态”。他人的恶语相向会让自己“受伤”,这一点毋庸置疑,但是它有别于“受害者心态”。首先要认识到“(我)受伤了”只是一种“伤害”,在其发展为“为什么总是我”的“受害者心态”之前,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,然后再加上“好友的评论”:“我也会有同样的感觉。”这样你就会发现“为什么总是我”完全是子虚乌有,那只不过是人在遭受冲击时的一种感受罢。“受伤”是正常的,但不能陷入“受害者心态”。
-
大约在冬季2022-12-25训练提高自我肯定程度这种日常训练首先要认可当前状态的自己。一个有效的自我认可方法就是了解自己的情绪。步骤① 在笔记本上如实记下自己的情绪步骤②这下自己的好朋友可能会说的话
-
大约在冬季2022-12-25我们要学会转换视角,把这个问题看作是对方“领域”的问题。具体来说,就是不要把思维聚焦在自己身上,觉得“(自己)怎么这么倒霉”“(自己)被人瞧不起”,而是要试着把目光投向对方,“这人踩了别人的脚还不道歉,估计是没有意识到吧”“可能是不习惯挤地铁,慌里慌张的吧”。易于“情绪化”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就具有强烈的“受害者心态”。每次发火的时候,一定不要陷入“为什么总是我”之类的“受害者心态”,而要养成转换视角的习惯一“虽然我的脚被踩得很疼,但是他道不道歉是他的事。他可能是没有意识到吧。”把问题放在与己无关的对方的“领域”里,有助于摆脱“受害者心态”。
猜你喜欢:
-
学习教育豆瓣 9.0
-
学习教育豆瓣 8.6
-
学习教育
-
学习教育豆瓣 7.9
-
学习教育豆瓣 8.0
-
学习教育豆瓣 9.2
-
学习教育豆瓣 8.5
-
学习教育豆瓣 8.3